道德经新解 什么是道德经-网上算命-算算卦吧命理网-周易预测
算算卦吧
算算卦吧
网上算命
您目前的位置是:算算卦吧命理网>算命大师文章

道德经新解 什么是道德经

预测师:真人算命 发布于:2021-05-25 09:49:37  
浏览: 309 次

道德经新解


 

第一章  道与名 无与有

 

【经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多妙之门。

【注释】:“道”:第一、三个“道”字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法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指述说、表述、描述、解说。“常”:永恒。在这里不是“平常”、“普通”、“普遍”的意思。“名”:第一、三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概念。第二个“名”是动词。意思是说明、判断。“母”:母体、本原。“徼”:音jiao,边际、表征,这里引申为“端倪”。“玄”:黑色、深遂、玄妙、幽远。

道德经新解 什么是道德经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概念(名)如果可以用言语描述出来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概念。“无”是表述天地浑沌未开时的状态的。“有”则是对宇宙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源的命名。所以,要经常以“无欲”的心态去观察世界,领悟“道”的奥妙;经常以“有欲”的心态来观察世界,体会“道”的端倪。这两者,其本原是相同的、一体的,而却是不同的概念。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道”玄之又玄,只有体会到它的玄妙、深远,才能触摸到天地万物奥妙的本原,真正进入玄学美妙的殿堂。

【剖析】:老子在这第一章就阐明了“道”的概念,这一章是整部《道德经》的总纲,他认为“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妙不可言。它无处不在,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去体悟;它无影无形,让你难以捕捉,因而我们难以用言语去描述。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什么是“道”,而我以为老子《道德经》本身即是“道”,它就隐藏在《道德经》字里行间的背后!“道”是一种能量的存在,它存在于宇宙天地万物之中。而它又随着万物的质与形,体现出纷繁复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万千形态。万物皆有能量,万物皆有灵!我们吃饭,不是吃的食物,而是汲取食物的能量;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知识,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为了获取知识本身的能量。知识就是力量!修练者呼吸吐纳也是为了提聚能量,我们治理环境,是为了给人们营造一个更好的居家、学习、办公、交易的能量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或者说“能量”同样是具有两面性的,既“阴”与“阳”。阴阳互体、和谐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而不是对立,互为本体而不可分割。而当万事万物在转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失去阴阳的平衡,在事物就体现为“矛盾”,在人就体现为不顺或灾厄、疾病!而阴与阳的相互转化永远不会停止,万事万物又将有新的平衡,即“和谐统一——矛盾——新的和谐统一”。

“名”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随着人们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与探究,为了便于区别与阐释各种事物,便产生了概念,即“名”。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事物的探究又有了新的认识,对原有概念的定义便又有了新的定义。

老子在这一章又提出了“有”与“无”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对于一个注重修为的人来说,“无”是最可贵的,也就是说无形的、看不见的、不可名状的,但你又能感知、体验到它的存在的那个“能量”是最可宝贵的,因为万“有”生于“无”,有了这个“无”也就有转化为一切“有”的可能和保障!

常“无欲”的无为能使我们体验到无形的玄妙,常“有欲”的有为同样也能使我们体验到有形的玄妙,“有与无”、“有欲”与“无欲”它们各有玄妙,是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无”到“有”之间还有玄妙!即从“无”到“有”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的玄妙是一切玄妙的根本。比方说,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图画,或者是撰写出一篇精彩的美文,这个从“无”到“有”之间我们要经过多少年勤学苦练的积累、多少回对世界、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悟!再比方说一个人从(无)“贫穷”到(有)“富有”之间又要经过多少次艰辛奋斗的痛苦、磨难和财富的积累!

而我译编此书的目的就在于带领大家一起来体悟、实践《道德经》是怎样层层阐释,让我们明悟“无”的可贵,又是怎样循循善诱,让我们把握好这个从“无”到“有”的转化过程以及“有”了以后应该如何保“有”的,正所谓创业难,守成更难!创业——能量的积累,守成——能量的保“有”。我想,把握了这个玄妙,我们也就把握了如何创造和保“有”幸福的人生!

 

第二章   圣人不居功自傲

 

【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斯”:这。恶:丑陋、讨厌。“已”:通“矣”。“倾”:充实、补充。音声:汉郑玄《礼记 乐记》作注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叫做“声”。“弗”:不。“始”:动词,使……开始。“恃”:强加。“夫”:句首语气词,正因为。“惟”:唯独,只有。“是以”:因此,所以。“去”:消失,失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这是美从而去追求争得这个美,那么这个所争得的美以及行为过程就变得丑恶而令人讨厌了。天下人都知道这是善从而去争得这善,那么这个所争得的以及行为过程就不再是善的了。(美因丑而存在,善因恶而存在,同样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所以说有与无互相转化,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比较,高与低互相补充,音与声互相和谐,前与后互相接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观点来对待处理世间之事,施行无言的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成发展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私有,有所作为而不仗恃,功成业就而不居功,正是因为这种不居功的品行,所以功德永存,永远也不会失去。

【剖析】:本章从内容上来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老子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阐释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微妙关系。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了世间万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观点,用万物相生相成的观点来诠释客观世界,并推及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上来。第二层,深入展开了这一思想:处于万事万物矛盾对立统一的客观世界,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明确提出了“无为”的观点,告诫我们应该用“无为”的心态来处理世间之事,施行无言之教,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干预和控制,有所作为却不仗恃,不居为私有,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在老子看来,一味地追求人们都知道的美,这是一种造作的“美”、自私的“美”,当人们觉察到其中的“自私”时,就会产生“厌恶”的心理了。“善”也是同样的道理。天下事物,本无分别,各尽其妙,然而一旦加入了人的心理和观念,则必然表现出真、善、美和假、丑、恶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也会造成不善的影响。纵观人类历史,多少纷争乃至战争皆因“利”因“美”而起,“冲冠一怒为红颜”、“自古红颜多薄命”!任何美的事物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相互转化,生生灭灭,周而复始,美会转化为不美,善也会转化为不善,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更是大道运化之必然!自然的美才是最美的,可贵的,无私的善才是最善的,高尚的。所以请不要炫美,特别是外表的美以及美的事物,这样会招致争夺!带来灾难!损耗能量!更不要做停留在表面甚至是带有强烈功利自私目的的伪善,那样会导致一时的得逞,永世的罪过,求出无期!

“有无相生”,万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相互转化、相互生成,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过程,量能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甚至会有倒退的现象或者感觉,而这个时候正是事物将要产生质变的时机,往往很多人在这里成了失败者,关键就是缺乏坚持,知难而退。

“难易相成”,治国安邦,兴家立业,乃至万事,皆须慎终如始,慎始慎终,多从困难处着想,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事,功亏一溃。往往一件事,我们从开始就认真对待,难事不难,你会越来越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事半功倍。有时一件小事,看似容易,因此起初我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会变得很难,很麻烦,会让你在一件不得不做的 “小事”上花费很多不必要的精力、金钱和时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能量的损耗呢,这就不是智者所为了。

“长短相形”,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与短是在一起相互比较而呈现出来的,智者重在自身的修为,时常“保有”自身的能量,不与别人攀比而生烦恼,不在不平不足中损失掉自己的能量,迷失掉人生的方向。

“高下相倾”,能量如水,水往低处流,能量亦如此。智慧的人总是与比自己有能力、有学识、有修为的人打交道。我们提倡与正值的、正在走红运的人打交道,这样你可以借力、借运,提升自己的运气值,这对于目前老是不太顺的人改运、转运非常有效。反过来说,希望你尽量不要与正走霉运的人打交道,不善之人更须远离。除非你具备足够的能量、智慧,可以去影响、感化甚或是普度他。当然也要随缘,所谓“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普度众生不渡无缘之人!”。

“音声相和”,合奏出来的音才叫乐音,单一的音叫做“声”,由各种乐器共同演奏的统一在一曲乐谱中的谐和的乐音才是最美妙的。一个音符成不了一首曲子,一个人也是一样。人是社会的人,切记不要破坏和谐,因为那个能量很大,你作为一般人的能量是不足以与之抗争的。“家”是一个和谐单元,两夫妻之间需有共同的人生观、世界观,需有共同的人生目标。但“和谐”、“亲爱”乃是贯穿始终的目标和宗旨,不要去争对与错,没有对与错,谁违背了“和谐”、“亲爱”就是错!应“音声相和”、“鸾凤和鸣”、“夫妻同心”,合奏出一曲人间情与爱的交响曲。

“前后相随”,前与后既是空间概念,也是时间概念,在空间上是相对的,人为的,以我们自身为参照的,你所面对的为前,背对的则为后。时间也是相对的,但在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时间是永续而不会倒退的,正所谓“前后相随”。所以说“世上没有后悔药”,人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时光不会倒流,往事不堪回首!因此,须慎之又慎,千万别做后悔的事,只要不后悔,你就放手去做吧!不过请记住:“你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过去思维和行为的结果”,而“你今天的思想和行为必将直接导致你的明天”。

所以,老子说,圣人明白了万物相生、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依存关系后,以“无为”的观点来处理世事,施行无言的教化(这个教化是教化自身以及教化万民)。当功成业就,有了功劳,千万别贪功,千万别居功自傲,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敬仰你,记住你。肉体虽朽,而名垂青史,是谓长生!不如此,就必然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招致祸端,家破人亡,遗臭万年!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周易,谦卦》曰:“谦:亨。君子有终。”历史上,功高盖主,居功自傲,身首异处,满门抄斩者,数不胜数,上演过多少人间悲剧!而功成身退,颐养天年者,寥寥可数,他们就是那为数不多的圣贤啊!我们普通人立身处事,发展事业,亦是如此,有多少人在“谦逊”中成长,又有多少人在“张扬”中倒下啊!让我们在傲慢与谦卑之间那条窄窄的道路上行走时,保持内心的平衡,让我们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的生养,感恩师长的教诲,感恩朋友的帮助……感恩宇宙万物,我们就不会成为众矢之的,我们就能够积蓄更大的能量,扫除前进道路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障碍,而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功!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经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尚”:崇尚,尊崇。在这里应作“过于崇尚”解。“贤”:贤能,有道德,才能的人。“贵”:珍贵,珍视。在这里一应作“过于重视”解。“货”:财物。“见”:通“现”,显现,显露。这里应作“炫耀,显摆”解。“虚”:使动词,使……空虚,虚其心:使人们心里空虚,无妄思邪欲。“弱”:使动词。使……削弱。弱其志:使人们的意志削弱,即削弱人们妄为的意图。“强”:使动词,使……增强,强其骨:使人们的筋骨得到增强。“知”:通“智”,智巧。“知者”:有才智的人,在这里应作“机诈而有野心的人”解。

【译文】:不过于推崇那些殊待有才能的人,就会使人们不为此而产生互相争夺;不过于珍视那些难得的财物,就不会使人们为此去盗劫;不显露炫耀足以引起人们贪欲的事物,就会使民众的心不为此而迷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先净化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无妄思邪欲,虚心处世;然后,填饱肚他们的肚子,使他们感到充实;并削弱他们竞争妄为的意图,平息人们的争端;增强他们的筋骨体质,让人们拥有健康的体魄;长期教化人们不要有机诈奸巧之心,不要有过多的贪欲。这样就会使那些善弄机诈奸巧的人不敢去妄为造作,滋生事端。只要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而不妄行,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了。

【剖析】这一章历来争议颇多,“不尚贤”,“弱其志”,“常使民无知无欲”等,似是愚民之策,查阅诸家注述,无一令人满意,我在此章也是反复体味,老子乃是修行得道之圣人,所著《道德经》当字字珠玑,内则修行得道,外则治化天下,愚民岂不愚已?当我思之“度”之一字,心中豁然开朗:世间万事,莫不在于对“度”的把握,分寸拿捏之间,事非、功过、成败、得失、高下自显。

因此“不尚贤”,并不是不注重培养和启用贤能的人,而是不要过“度”推崇,更不要给予他们过分的殊荣和待遇,这样就能使人们不争名夺利而自然减少许多社会矛盾,而那些有贤德而被得到承认和任用的人也自然不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持宠而骄。从自身的修为来讲,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是值得提倡的,但过于的追求完美,也会使自己不免失真而活得太累,甚而酿制灾祸!在今天,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有出息,“望子成龙”心切,本也无可厚非,然不从子女自身的角度出发,强加给他们的学习任务太多,让他们没有了欢乐的童年,没有了青春的少年,被来自家长、老师、社会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并由此产生的各种“青少年问题”,上演了和正在上演着多少“人为的悲剧”!但此风依然有增无减,何苦呢?我想今天的时代不应该再有“万般皆下品,为有读书高”的思想了,人们早该清醒:读书不是人生的目的,成绩并不能与人生发展画等号,每个人的资质有异,使命有别,命运不一,当以德为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各尽其用,各尽其妙。而“社会现实”更是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命运就是这样,如春夏秋冬交替运行,周而复始,好运过后又必会有衰运;这也就是很多学生在学校成绩优异而走出社会却无所作为的原因。在年少时行好运的人,读书成绩优秀;而在年少时行衰运的人往往读书吃力,文凭较低,早一步进入社会,反而成就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大有所为。当然,能长期持继发展“保有”者也是少数。所以我在这里呼吁,我们在传授子女知识技能的同时,当传授他们有用的,有效的认识和把握自身命运的知识。少传授那些与社会脱节,浪费时间、金钱和生命的东西。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细思“难得之货”当分多种,文化遗产、奇珍异宝、古玩字画,当属国人共有,国人不争易,外帮不掠难!欲使不争,当天下人共享,也就是全球共享,全球保护。民为盗,贫穷所至,贪欲所至,所以圣人的治化,是让人们无妄思邪欲,不去追求奢侈的生活,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欲可以亡身”!当然,在教化的同时,也必辅以强制的法律手段,(佛家也讲戒律嘛,而佛家有很多戒律更严苛,告诉修佛者及世人,有的戒律一破,将被打入多少多少层地狱,求出无期!万劫不复!佛家一劫是一万年啊!我们人类有历史记载还不到一万年呢!)如是这样,就会使那些机诈奸巧野心勃勃之人失去民众的支持,冷静、清醒,放下屠刀,不敢妄为。

我给不少处在困境中的人治理过居家、办公、经营环境,指点过迷津告诉他们:我给你处理好这些外在环境后,你会扭亏为盈,但是当有了起色后切不可盲目冒进,应多加积累,当稳步前进,慢就是快,欲速则不达,财不进急门!可是,人就是这样,一旦好起来顺起来后,就会忘了别人的提醒,欲望澎涨,自以为是,导致后来的投资无足够的积累支持而屡屡失败!所以,读者、诸君,当你在作任何事情时,请审谨一点,稳一点,慢一点,尤其创业,切不可贪,须切合实际,长久持继,稳步发展,一夜之间有没有亿万富翁产生?有,但能持久拥有者有吗?没有,下场都很悲惨,无一例外!天之道矣!个中有什么奥秘,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留意后面的相关章节。

 

第四章 “道”与万物同在

 

【经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若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冲”:空虚,空灵。”“渊”:深,远。“挫”:消磨,挫消。“锐”:锐气。“解”:消除,消解。“纷”:纷杂。“和”:调和,隐藏。“同”:和同,随同,随和。“尘”:尘世间,世俗。“湛”:深沉,隐约。

【译文】: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它深不可测,似乎是万物的宗主。消磨了它的锐气,消解了它的纷杂,隐藏了它的光芒,混同于世间万物。它深沉无象,隐没不见啊,又好像能感知到它的真实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好像是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剖析】:在本章中,老子更深一层论述了“道”的内涵和体性。他认为道是不可见的虚体,没有具体的形象,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依赖于我们的意识去感知它,它深不可测,却妙用无穷。

之所以看不见,摸不着,是因为它“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缘故,而这也是“道”之大的核心原因。“道”体性虚无,蕴育了天地万物,而自身又蕴藏于天地万物之中。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是“道”的产物,每一个人的体内均蕴含着“道”,佛说:“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窃以为“佛性”即“道”,“道”即“佛性”。

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想取得成功,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就是要挫消掉逞强的锐气,因为一个人若喜争强好胜,一定会伤害到别人,使人嫉恨,轻则损耗自身能量,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与支持帮助,重则招惹是非,带来灾难,遗憾终生。一个家庭中的夫妻两人,在日常生活中,虽难免有争吵嗑碰,唯有相亲相爱,互相尊重,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怀,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忍让,切莫争强好胜,如若男方不能撑起一片蓝天,又或是女方妄图以阴胜阳,最终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是每一个家庭成员人生中的一大不幸!这不是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的问题,而是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角色分明。

在物欲横流、人心浮动的社会生活中,学会解脱心灵的纷杂,少一些欲望,多一份宁静,则多一份安祥。“宁静致远”、“静则生慧”,智慧的能量会增加你的“运气值”和“成功值”。同时,应调和消除自己的锋芒,一个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的人不会到处显露,因为它深知“道”之无穷,“已”之渺小。正如西方哲人伽里略告诉学生们的:“随着我已知领域的扩大,而我所触及到的未识领域也不断地在相应的扩大。”。汗牛充栋,也仅是苍海一粟。我并不赞同“不遭人嫉是庸才”一语,有才而遭人嫉,其根本就是锋芒毕露不知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持才傲物,岂不遭祸!既遭祸,何来成功?最后,我们应随同尘世,与时俱进,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或时代都要与之相和谐,不能顺应环境或时代必然会被环境和时代所不容,不仅使自身能量大量损耗,运气值降低,更会被环境和时代所淘汰,最终空有抱负,抑郁而终!历史上历来不乏其人。当然,“同其尘”,并非随波逐流,迷失本性,须“出淤泥而不染”,开出纯洁绚丽之花。

“道”隐没不现,而我们又好像能感知到它的真实存在,在老子对本章的论述中,让我们感知到了“道”的广大无边,无处不在;同时也让我们感知了“道”之德。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老子也不知道,老子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没有提出上天或上帝是万物的始祖,却指出了“道”似乎是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而“道”之体性德行当也“象帝之先”,我辈又岂敢不尊崇!须谨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第五章  天本无意 

 

【经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瀹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刍狗”:古代祭祀用品,用草扎成的狗,祭祀仪式完后就扔掉了。“橐瀹”:古代的风箱,在今天的农村某些地方还能见到。“屈”:这里表示竭尽、枯竭的意思。“愈”:更加。“数”:气数,能量数,天命之数。“穷”:困穷,尽头。

【译文】:天地是没有所谓的仁慈偏爱的,她造就了万物,然而对待万物就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效法天地自然之道,无所谓仁慈偏爱,对待百姓也同样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由百姓们各安天命。

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的容器吗?空虚而实在,越鼓动气就出得越多,生生不息。

说得越多,越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不如保守中和之道。

【剖析】:在这一章中,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仁”,仁爱也,仁者爱人也。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仁、义、礼、智、信,“仁”者为首。这里,老子讲的“不仁”,不是没有仁爱之心,而是没有偏爱之心。天地造就了万物,除物质世界以外,也有精神世界,而无论是物质或精神都在天地之中,都是天地所创造,能说天地无思想吗?天地既无思想,人又何来思想!有思想即是有生命,宇宙天地是有生命的,而她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命体呢?其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玄妙莫测,万事万物都是宇宙天地动变的产物,所有生命体也都是在宇宙天地的动变中产生的,而人亦如此!既然万物皆是天地之子,天地又怎么会偏爱谁呢?只不过是万物应运而生,各有所命!“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的运行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的理性和感情。在宇宙天地中有很多比人类智商更低的生命,也肯定有很多比人类智商更高的生命。我们常说的“天意”实则是我们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罢了。“天本无意”,亦无所谓“天意”,“恩赐”与“惩罚”不为天地之本意。不雨而旱,多雨而涝,不管旱与涝,风霜雪雨都是“道”变,而生存者必须知晓“道”的变化规律(自然规律)。如果你不知“道”变,生存是不可能的,发展又何从谈起!圣人遵循宇宙天地的这一自然规律,对待百姓也应该一视同仁,不抱持偏爱之心,不去干予百姓,让他们自由生活,各安天命。

世间有很多事情就是那么奇怪,你越是对它偏爱,它反而越容易给你带来麻烦,害生于恩!恨由爱而生!对待孩子也是这样,以前孩子多的时候,父母偏爱的那个孩子,往往不争气。现在独生子女就更是成问题了,不是偏爱,而是溺爱了,能不出问题吗?所以啊,不仅是在教育过程中出了问题,而是在生之策上就出了问题。不过,这也是据中国国情在非常时期的无奈之举。我想,人们经历了这一过程以后,已经反醒了,控制人口增长,国之根本,教育好子孙后代更是千秋伟业。还有一个现象,老师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医生医治不了自己的疾病,预测师预测不准自己的事儿,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关已则乱”,内心产生偏爱所致。“偏”则生“乱”。如若能做到去“偏”,老师也可以在教育好别人子女的同时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医生也可以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医治好自身的疾病,预测师也可以在预测准别人的事儿的同时预测准自己的事儿,这样的例证也不在少数,当不乏其人。

那么,老子说,天地之间是什么样子的呢?他说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似的容器,中间是虚空的,但“虚而不屈”,无穷无尽,无始无终,包容万物。在动变中显露出它的威力,生生不息。虚与动是“道”的本性,是虚而不见,动而超越的。其变化无穷之根就是“虚”。而一个人欲成大器,必“虚”其心,“虚”乃“容”,“容”乃“大”!

老子说,话说的越多,越不容易达到目的。易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医云:“言多伤气”。世间上有些事儿是说不清楚的,越说越不清楚,甚至越描越黑,说得越多,离目的越远,反受其害。“贵人语迟”,尊贵的人往往是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心平气和,言简意赅,不与人争辩。(当然,天生内向性格的人例外,这种人,我们反而要让他们打开心胸,活泼开朗。)老子这里讲的“多言数穷”,其实是讲一个人在前进的过程中,不要只知道说,不知道做,少说话,多做事,最忌说了不做。当然,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在你某件事儿还没有成功,甚至“八字”没一撇的时候就到处宣说,这样就会泄失能量,大大降低“成功值”,甚至带来麻烦!成功了也无须宣说,因为今天的成功,只是明天的开始,要从成功走向成功,切莫再回到“山脚下”,甚至跌落深渊,回天无力!也因为成功后的宣说极有可能会遭人嫉恨而导致灾祸!所以“不如守中”,这里的“中”,老子是由“丹田”引申而来。“丹田”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肚脐下三寸处,正好是人体中心,所谓“人活一口气”,“丹田”乃人之气海,命脉所系,不光是修行者、中医师,连唱歌的都提倡修“丹田”之气,用“丹田”发声呀!而老子由此引申出更深层的意思,是让我们坚守“中”道,“正”道,修习和完善自身之道,守住我们自身的能量场,增强我们自身的能量场,立于不败之地。

 

第六章    本源之能

 

【经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释】:“谷”:山谷的谷,意指虚空,气所聚的“场”。“神”:指道的气机变化。“玄”:深黑色,微妙难测,深远、神秘。“ 牝”:雌性,此指万物之母,产生万物的本源。“门”:出入口,此指产门,母性生殖器,意为万物所出之处。“勤”:衰竭,尽。

【译文】:宇宙空间中的生养万物的“道”是永恒不灭的,它可以说是“产生天地万物的玄妙莫测的本源”。这玄妙的本源之门,可以说是天地的根源,是孕育万物的能量源泉。这种能量连绵不绝,似有非有,似无非无,永恒存在,它的作用永不衰竭。

【剖析】:老子在这一章中进一步说明了“道”的本质,形象地将“道”比喻成“谷神”,而“道”的变化是神秘莫测的,这里的“谷神”并不是指稻谷之神,是说“道”就像空旷的山谷,空空荡荡,却蕴藏着万物,孕育了万物。“道”空虚而实在,孕育了天地万物,绵延不绝,用之不尽。而它孕育天地万物的气机却是那么玄奥难测。老子进而又用“玄牝之门”来比喻产生万物的根源的“道”。“道”是那样的玄妙深远,无穷无尽,它永恒存在,无处不在,孕育并支配着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这种孕育并支配着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能量,运转不息,连绵不绝,你看不到它,它似有非有,你却能感知到它,它似无非无,妙用无穷。宇宙天地间根本不存在绝对的虚无,“道”充满天地,“道”的能量充塞天地,现实中的虚空正是道“产气、聚气”的根本,养育万物的“虚空之场”、“ 玄牝”之门。

“道”家哲学认为“气是产生万物的根本物质”。“气聚为物,气散为空。”修练之秘就在于“凝神聚气”,“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正所谓“人有三宝精、气、神。”而我以为,这“精、气、神”也是一个人成功的一大要诀,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在“精、气、神”足的时候,一定走好运,一个人在“精、气、神”弱,甚至面显晦色的时候,必忧病频发,内外不安。“虚”乃是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即所谓得“道”,类似于佛家讲的成“佛”,“佛”是智慧通达无碍,具足一切神通。“道”乃容宇宙天地万物,玄妙莫测,即“天人合一”,“万物齐一”,具足无量无边能量。当然,我在这里着重谈的是“虚”对我们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至于“佛”、“道”之事,佛说:“不可说。”道日:“不可道。”)成语“虚怀若谷”一词正源于此文。谈到“虚”,我们对“谦虚”、“虚心”都不陌生,且是老生常谈了,但也不得不谈。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不懂得谦虚的重要性,骄傲自满导致失败,而这一部分人往往是有所长有所持的,并非一无是处,失败就在于有一点技能或知识就以为自己异于常人,说话做事往往与社会现实脱节,最终导致被社会现实所淘汰的悲剧。比如说,现在有部分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满腹经纶,有一技之长,因而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失业流浪!他们如果能勇敢面对自己,勇敢面对现实,从小做起,从头做起,那么成功就在前方!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就把《谦》作为一个卦来阐释,可见古人对此有多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并引起了多高的重视。《易经》最早是用来预测吉凶的,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谦”与吉凶祸福之间的关系。《易经.谦》:“谦”:享。君子有终。就是说:“谦”,亨通。做到了“谦虚”的君子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孔子也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其实,谦虚就是勇于正视自身的不足,正确地评价自己。这样才有利于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快的走向成功 。                            

记住:谦虚乃是大智大勇的体现之一。在以后的章节中可能还要涉及这一问题,故在此不再赘述。

 

第七章 长久之道

 

【经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释】:“长”:长存。“久”:长久。“以”:因为。“自生”:为自己而生存。“后其身”:把自身的利益放在最后。“外其身”:置身事外,远离事非。

【译文】:天长存,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而久的存在,是因为天地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也因此,圣人总是处处谦让并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反而能处在人们的前面,将自己置之于事非之外,反而能够保全自身的存在。不正是因为他没有个人的私利之心吗?所以才能够成就了他的个人价值。

【剖析】:老子在本章中深刻地揭示了天地之所以永久存在、亘古绵长的原因,更进一步揭示了人们生存发展的长久之道。

天地不会生自己,却能生养万物,天地不会为自己而生存,而万物生存于其中。老子知道,宇宙天地万物皆是“道”变的结果。“道”生天地,“道”是永恒的,“道”不变,而大地亦不变,这就是天地长存的原因。

长生,可能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尤其是生活在顶层的人,拥有无上的权力,拥有无尽的财富,便奢望长身不老,永享荣华。我们且不论这是是非非,但有一点必须承认:世间许多科学创造以及社会历史文明的推动都与人类追求“长生”的梦想是分不开的。如果说追求“长生”是愚蠢之举,可笑这举,那么,请问如果没有这些前赴后继的“愚痴”之人,有道家吗?有佛家吗?有各种宗教的产生吗?肯定的回答:没有。那么如果没有了这些宗教文化,整个世界的文明会如此灿烂吗?这个世界的意识形态会如此多姿多彩吗?肯定的回答:不会。众人皆知,中国历代君王为求长生,服食丹药,这丹药之术,虽没能让君王们得到长生,却推动了中医医药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即源于此,而光一个“火药”的发明在今天的运用和发展便不可估量!所以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往往来自“愚痴”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往往是这些“愚痴”之人推动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

老子告诉我们:长生之道是“不自生”。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生存。“天道”、“地道”、“人道”是一体的,所以老子认为要想得到“长生”,就应该象天地那样,做到“不自生”、“无私”,这便是“长生”之道,长久之道。所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这一“谦逊无私,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具有极为深刻的指导意义。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当你尊重我的时候,我肯定不会做伤害你的事情。当你真心帮助过我的时候,我也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真诚的帮助你。反过来,你如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必先学会尊重他人,你如想成就自己的梦想,你必先学会成全他人,成人之美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一种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将会大大地增加你的“成功值”,并能长久保持,这便是长久的生存之道。“退让”不是怯懦,更不是愚蠢。“退让”是一种大器,更是一种智慧,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人往往就败在不知进退,甚至引来无妄之灾!天地如此宽广,人生的道路千万条,原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广阔空间,为何要争一时一地之高下长短呢?而这个“争”,“争先恐后”,就是起“私”了。老子深刻地指出:“只有无私才能成其私”!试问,一个处处只为自己打算的人,即自私自利的人,我们是怎样定义他的呢?小人。易云:“小人则常有凶咎”。为何?因为世人都讨厌这种小人,远离这种小人,这种小人便不可能得到发展空间,不可能得到成功。而这种小人又往往不甘寂寞,常损害到他人的利益,那么这种小人便会被社会和法律所制裁,这便是自取其祸了!更不可能享有长久。

在住宅风水学上又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呢?房门往外推则泄,往内拉则吸。泄则损,吸则益。贴近大路则气散,远离大路则气聚。气散则败财伤丁,气聚则人财两旺。所以为贪图多一点使用面积而违反“退让”原则,致使家庭或企业破败,得不偿失!佛家讲要戒“贪嗔痴”,贪为众恶之首,切记!切记!

 

第八章    道善若水

 

【经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上”:为天,为道。“恶”:厌恶,鄙弃。“几”:接近。“尤”:过失,凶咎。

【译文】:道的善就象水一样。水的善是滋润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地,所以它最接近于“道”。具有高尚善德的人,居住要选择在良好的地方,心胸要做到象深渊的水一样清净纯洁,与人交往要讲究仁爱和平,言行要恪守诚信,施政设政要有高明的方针策略,做事要善于发挥自身的才能,行动要善于把握好有利的时机。就是只唯有具备不争的美德,所以才没有过失,也就不会有凶咎。

【剖析】:在这一章中,老子首先用一个“上”字阐释了“道”,老子认为“道”是至高无“上”的,至“善”的,道的善就象水一样。

水,无色无味,天下之至柔,滋润着世间万物,一切有生命的物种没有离得开水而能存活的,所以,有哲学家认为:水是生命的本源。风水学家更进一步提出:水为财。的确,在水资源贫乏的地方,大多数人都很贫穷,在水资源充足的地方大多数人都很富有。一提到“鱼米之乡”,我们首先会想到那里一定是“山青水秀”。

水若不流动,便成了死水,死水也就不再纯净了,“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水若是生命的本源,那么生命就在于运动。水若为财,那么财就在于流通。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不会停止,水流亦不会停止,道变更不会停止,大海之所以广大无边,就是因为有无数条江河源源不断不舍昼夜的流入。读书学习的方法就是日积月累,切不可一蹴而就,须知“天道酬勤”。

日本学者、医学博士江本胜先生,经过多年上万次对水的研究与实验,出版了《水知道答案》一书。书中公布了200多张关于水结晶的照片。水,当你对她赋予“爱和感谢”,她会向你展示美丽无比的晶体,当你对她辱骂,她会向你展示奇丑无比如同癌变的晶体。结果显示:水是有“灵觉”的,水是有生命的,她会听,会看,能准确感知人类的各种意念情感。水有三态:液态、气态、固态。可以为云雾,可以化成雨,可以为冰雪。液态的水可以随物就形,给她一个什么样的容器,她就呈现什么样的体态。

水的善是滋养万物而从不与万物相争,她总是向低处流去,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地,所以老子说,她的善最接近于“道”,“道”正是这样,孕育了天地万物(也包括水),而从不与天地万物相争,道之善乃是至善,即所谓“上善”。“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也存在于人体之中,所以说“人之初,性本善。”水本亦是“善”的,人体中有70%的水分,也说明每个人至少有70%的善根,所以要教育好一个人其实不难,因为他(她)至少70%的细胞都在呼唤其善良的本性呀,我们教育者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就够了,何需费力的灌输呢?可惜很多教育者不懂这一点。而“善”是无争的,“争”就等同于往原本纯净的水中丢入了泥沙一样,被污染了,浑浊了,人一旦“争”,就体现为欲望,体现为攀比,我们在欲望中、攀比中迷失了自我,造下了罪孽,带来了灾难。所以努力提高自身的修为,挖掘自身的潜力,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才是正途,清除掉我们的心灵和肉体中的尘沙,回归到“善”的本性,身心健康,才是幸福长寿的人生。

“居善地”,是讲我们要选择在良好的环境中居住,每个生物都有适合自己居住的环境,如果在不适合该物种生存的环境中,这种物种就将会面临灭绝。人是高智能生命体,更应该懂得这一点,中国古代科学以及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力地证明了环境与命运的关系。然水之善是在于变换形体地去适应各种环境,我们当亦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勇敢地面对,真诚地生活。

“心善渊”,心胸要象水一样,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有容而纯净。

“与善仁”,以仁爱和平之心去付出去奉献。当我们在施与的时候,若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回报,更有甚者大肆宣传,则更不可取了。今天,打着慈善的幌子,大肆炒作,赚取名利者比比皆是,不但没有为社会带来福音,反而成了很多人为捞取名利而效仿的伎俩。这种人,至少其体内70%的细胞已经病变了,只可得一时之逞,岂能长久无祸。

“言善信”,言行要恪守诚信,切不可出尔反尔,失信于人。水滋养着每一个生命,对每一个生命都一视同仁,她不会失信于每一个需要她的生命。而人就不同了,坑蒙拐骗,机诈权谋,还创立了各种使用心机的理论著述。所以,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真正的和平,“和平”也成了“智者”、“野心家”的武器。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诚信”也成了一种手段,试问有几人还有发自内心的“诚信”!于是只有呼吁体制的完善,法律的完善了。然而道德诚信的缺失,完全可能消解掉体制和法律的力度!所以,当代社会迫切需要道德文化的回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人类的命运不知将走向何处?还能走多远?

“政善治”,施政设政应有高明的方针策略,施政者的路线方针将直接决定带领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何方,一个符合国情民情的路线方针将会使这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富强,反之,则将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事善能”,创造事业要善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方能事半功倍。每个人都有相应的长处,没有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学习、创业时,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专业、事业,喜欢的其实就是你所善长的,在某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人,一定是那些在这方面具有特殊感情的人,什么都感兴趣的人往往很难有大的作为。人生短暂,往往某一项事业耗尽我们一生,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有一点小小的成就,也算不枉此生,切不可好高婺远,见意思迁,最后一事无成。用人之道,也是如此,要善于认识了解对方的才能,并给予其空间和平台,让其一展所长,成为你事业坚实的抵柱。

“动善时”,易云:“君子待时而动”。“时”:机也。处理和把握任何事情,都要在恰当的时机,“天时、地利、人和”乃人生成功的三大要素,“天时”居其一也。易云:“与四时合其序”。“合”:顺也。要顺应天时,“天时”是一个非常玄妙的东西,春萌、夏长、秋收、冬藏是天时,国家的领导政策是天时,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天时,人类社会观念的变化是天时,而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只能顺应,切不可逆行,因为“天时”能量之巨大,是不可想象的。水为何处于卑下之地?原是地球引力与自身物质属性所决定,对于水来说这种引力不可抗拒,这种物质属性不可改变。君子不会与“天时”相抗争,而是顺应“天时”,利用“天时”,所以“吉,无不利”。

 

第九章 天道恶盈

 

【经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释】:“持”:拿着。“已”:止,停止。“揣”:揣藏,放在怀中(多数译著译为:捶击,锻磨)。“咎”:过失,灾祸。

【译文】:负载着超负荷的东西,不如将其放下。怀里藏着锐利的东西,不可能长久保证它的锋芒不外露。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守护住,长久地拥有。如果是因为依仗富贵而骄横,那么便是给自己种下了祸根。功业完成,身名远播,就应全身而退,这是不变的天道规律啊!

【剖析】:这一章里,老子讲了一条恒古不变的天道规律,即“天道恶盈”。

宇宙中有一条不变的自然法则,那就是:“满则溢,盛则衰,刚则易折。”易云:“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天、地、鬼、神、人都不喜欢太过的东西,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雷必击之,何况于人?在第六章中,我们已经讲到“谦虚就是勇于正视自身的不足,正确地评价自己。这样才能有利于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快的走向成功。”而这里,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是讲:“满招损,谦受益。”

每个人都希望功成名就,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幸福,然而一个人的欲望虽可以鞭策他(她)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奋勇前进,取得一步一步的成绩,同样也容易使人自我澎涨,若是利欲薰心,没有了理智,不识进退之道,不幸也就随之而来!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谓欲壑难填,贪得无厌,既使拥有金山,也难填满欲海,把身家性命都投进去,最后却成为了金钱和名利的奴隶。更何况,名利世界里充满了嫉妒之心, 僭越之心,如若“满盈、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就很容易被“小人陷害”,当然,锋芒毕露、富贵而骄者也非君子,天道自然不容了。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我们试想,一个人怀里揣着锐利的东西,锋芒能藏得住吗?它会割破、穿透身上的衣物展露出来的。那么一个人的性格若是锋芒毕露,就会伤害到别的人了,人们会对他(她)采取什么态度呢?轻则避而远之,重则围而攻之!故而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老子乃名利淡薄、智慧通达之人,他深知“金玉”乃身外之物,没有人能长久地拥有,永远的拥有。“金玉”乃宇宙天地之产物,本归宇宙天地所拥有,天地永恒,而生命短暂,为了暂时的拥有,很多人不惜代价,不择手段,丢掉性命,遗失本性,可悲!可叹!钱财乃是养命之源,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幸福的标准之一,应是不可或缺的东西,然而很多人不知此理,反而却以命养钱,甚至把钱看得比命还重要,且不本末倒置!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富”即富有,“贵”乃是尊贵有地位,有富而不贵之人,有贵而不富之人,有富而贵之人,有贵而富之人。人一但由贫穷到富有,由卑贱到尊贵,往往就很难把持自己了,能力、财富、地位都成了炫耀的资本,甚至连曾经的苦难也成了炫耀的资本。但是天地却偏偏让“祸福”相依,当你在奋进的过程中,则“福”统“祸”,当你得“福”而骄,则“祸”统“福”,阴阳转换,祸福显现,全在于分寸之间!其实,我们的一切都是天地、父母、社会、国家所给予,能够获得一定的财富与地位,切莫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应感恩于天地、父母、社会、祖国。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纵观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建功立业之后能做到“功成名遂,身退”?他们不知此理吗?否。关键是放不下呀!放不下名,放不下利,放不下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放不下自己的功名利禄,那结局呢?少有善终者!是历代君王都心胸狭窄,容不下功臣吗?非也。一个君王,尤其是一个朝代的开创者,其胸怀天下,气吞山河之心,恐非常人能及吧,为何偏偏容不下一起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兄弟、同志呢?原因是这些功臣们都有大功啊!大恩都不言谢,大功又该怎么封怎么赏?自侍功高,是不是要把江山都分封给功臣们呢?把江山都分封给功臣们了,可还有个分配难均的问题呀?是不是又要打一仗来解决呢?那江山都分光了,还有君王什么事儿呢?所以对这样的功臣来说,下场几乎都一样了!江山倍有人才出,功业成就,名垂青史,就是退位让贤之时了,再往前,就不人道了,天道也不容,岂有保全之理?

我们应当彻悟,老子以他本人的一生事迹,最好的诠释了圣人之道,他不追逐名利,却让中国历代帝王都尊他为圣人,后世道家尊他为“天尊”,今之世界都在尊奉他,学习他的著述。他不是要求我们消极避世,而是让我们明了进退之道,适可而止,不可锋芒毕露,更不可富贵而骄,要保全一身,更要保全一生!

 

第十章   修身养性

 

【经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载”: 装载,承载。“营”:魂。“营魄”:魂魄。“抱一”:合而为一,一,指道。“专气”:结聚精气。“玄览”:即览玄,浏览“道”的玄妙。“天门”:生命之门。“雌”:雌性,阴性。指柔和清静。“玄德”:道的深远的美德。

【译文】:肉身与魂魄合而为一,能做到永不分离吗?专注的结聚精气以达到柔和清静,能做到回归婴儿的状态吗?清除思维意识的杂念以观悟“道”的玄妙,能做到无思无欲吗?爱民治国,能做到无为而治吗?生命的本源之门开阖之间,能做到清静无欲(为)吗?明白通达,能够保持“无知”吗?

天地造就了万物,畜养了万物,生而不占为已有,有所作为而不居功,位高而不去主宰,这就是“道的深不可测的德行”。

【剖析】:《道德经》是一部至高的宇宙科学,老子观察体悟到了宇宙间宏大而又精微的科学奥秘,并把它写进了五千言中。在老子生活的时代,本来物质是很贫乏的,科学是很落后的,没有什么先进仪器可用,那么他是用什么方法达到如此高的,即使是现代人也远远没有达到的科学高度的呢?——修炼。用心观察宇宙天地,用心感


扫一扫,关注算算卦吧

 

文章来源:算算卦吧 命理网 https://www.ssg8.com
声明:本站文章除注明官方发布外,均为预测师自己发布,仅代表预测师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分类:网上算命